啟動114年乳品HACCP稽查 食品藥物管理署(TFDA)自114年起在國內乳品加工食品業推行HACCP(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,危害分析與關鍵管制點)稽查專案,並結合現場訪視、文件審查與產品抽驗等作業,從源頭掌控乳製品之衛生安全。根據衛生福利部《每日飲食指南》,乳品屬於每日六大類食物之一,除提供優質蛋白質及豐富鈣質外,對骨骼強化與免疫調節亦至關重要。為因應國際乳品安全事件頻傳,TFDA針對業者之食品業者登錄資訊、產品責任險投保、食品安全監測計畫與強制檢驗等落實情形加強審核。此外,對乳製品原料及最終品進行微生物(大腸桿菌群Escherichia coli、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p.)、抗生素殘留及重金屬等多項指標抽驗,藉由實際數據嚴謹評估產品風險。一旦偵測不合格,將立即啟動下架、回收及追溯程序,並由地方衛生局依情節輕重處新臺幣百分之四至二百罰鍰,以維護消費者健康。
溯源、監測與標示落實全方位強化 為落實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相關規定,TFDA此次稽查涵蓋GHP(Good Hygiene Practices,良好衛生規範)與HACCP執行成效,並檢視追溯追蹤系統(Traceability System)運作是否完善。業者須將生乳來源及加工流程完整記錄,並建立可即時查詢之追溯資料庫,以在產品發生風險時迅速定位問題源頭。根據2019至2022年間食品抽驗結果統計,乳製品微生物不合格率約為0.5%,顯示少數業者在製程控管仍有提升空間;抗生素殘留與重金屬超標案件則分別占整體抽驗量之0.2%及0.1%。透過稽查與數據比對,TFDA期望盤點弱項並提供精準輔導,並敦促業者對產品標示實名揭露生產批號、有效日期及核可成分,以協助消費者快速判讀資訊,減少食品安全疑慮。稽查團亦會針對廠區清潔消毒、溫度管控及內部稽核機制進行實地評估,並要求冷鏈運輸全程維持4°C以下,以降低微生物繁殖風險。
提升乳品自主管理建議與風險應對 為協助業者提升自主管理能量,建議從三大面向著手。首先,建立跨部門食品安全小組,定期召開HACCP關鍵管制點(CCP)風險評估會議,並藉由內部稽核確認各環節符合法規與SOP;如此一來,能及早發現製程異常並降低後段抽驗風險。其次,導入線上追溯系統,結合條碼或QR Code技術,讓消費者掃碼即可查詢生產批號與檢驗報告,塑造品牌透明度與信任度。最後,與第三方實驗室簽訂長期檢驗合約,透過每月定期抽樣分析,取得即時監控數據,提升品質穩定性。雖可強化風險管理,但須投入人力、系統建置與檢驗經費,營運成本或上升,建議業者可申請地方政府相關輔導補助,並評估費用效益,以平衡安全與利潤。你認為消費者選購乳製品時,最應關注哪些安全指標?
邀請連結: https://meirixiebiji.tw/invite